光色美景 《大众摄影》专访

JingshuZhu:

这是我在《大众摄影》(2016五月号)风景在国外专栏发表的专访





你是什么时候开始拍风光?拍摄风光有受什么摄影师或者流派影响吗?平时最多借鉴的是谁的?


我是在悉尼开始学习摄影的,所以受西方摄影理念和艺术风格的影响比较大。最初是受到悉尼扫海前辈Andy Chan的影响,2011年从他那里第一次知道了Fine Art Landscape,这种形式不只单纯地记录风光,更将拍摄者的情绪融入作品,通过艺术的手法渲染氛围并传达给观者,带有主观性,创造属于自己内心世界的影像风格。



最常用的技巧就是在日出日落时段慢门拍摄,利用黄金时刻的色彩及低光影调营造气氛,呈现出梦幻的唯美意境。拍摄中使用广角或超广角镜头增加冲击力表现空间感,同时运用适当前景或引导线延伸画面透视感。


后来在网上学习了一些世界级大师的作品,诸如Marc Adamus, Chip Philips等等,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。近期比较关注Max Rive,他的作品有创意体现出冒险精神,构图大气磅礴,摄人心魄, 视觉上极具震撼的冲击力。


扫海的朋友在一起互相影响最多的是什么?


风光摄影毕竟是个苦差事,起早贪黑追光逐影,身边几个爱好风光摄影的朋友都很勤奋,在一起也会起到相互激励并激发创作能力的作用,同时也会分享当前国际摄影思潮和倾向。





我个人感觉,你的每幅作品,都是通过精准的技术技巧来实现的,就像那些引进大片儿,技术总是鲜明的甚至华丽的。请讲讲拍摄制作一幅作品大致的经过和流程,最常用到的前期、后期技术是什么?


每次外拍我都会进行前期准备,包括踩点,查询天气, 云量, 潮汐都是必不可少的功课。拍日出要在日出前大约45分钟到达拍摄地,了解周围地理环境在黑暗中有助于降低风险。查询相关信息是为了选取合适的拍摄地点,有些地方适合低潮才能接近拍摄点,而有些地方适合涨潮大浪才能拍出气势。另外不同季节日出方位银河方位都会有所不同,一些场景的构图只有特定的季节配合恰当的天气才可实现。





我的风光照片几乎都是在Magic Hour 拍摄,即日出日落的前后约半小时,在这个时段中遇到光差较大的时候,拍摄时采用滤镜和包围曝光相结合。当然有些情况单张就可以,有些情况要在后期用蒙版擦出高光部分,一张照片可以由三四张照片合成,这样可以保证暗部和亮部都有充分的细节。





关于后期我个人觉得包括技术和艺术表现力两个方面,我所有照片用RAW格式拍摄,修图都在Photoshop中完成,LuminosityMask(亮度蒙版)是很不错的工具,插件方面我会用到Topaz去噪和锐化,Nik也是很好的选择,用哪种主要看个人习惯。对于风光摄影我尚不能接受换天换地这种做法,后期中我主要是对亮度,对比度,饱和度及锐度这几方面做适当的调整,利用亮度蒙版尽可能充分保留高光阴影细节。


我希望通过技术来实现艺术上的表达,同一张照片任何两个摄影师在后期中都不会做出完全相同的效果,这就是每个人不同的艺术表现力了。有人喜欢色彩张扬明快,有人喜欢深沉含蓄。通常如果遇到好天气,满天红霞的照片我会在后期加强冲击力,来呈现大自然的美。而现阶段我更喜欢柔和的暗调光影,甚至在阴天或风雨欲来时拍摄的照片,能令后期有较大的艺术处理空间,可以更好地体现戏剧化效果。





你在澳洲,看国内的风光摄影,是什么样子?在你看来,中外摄影师作品的差别,和地域有很大关系吗?


其实,地域对作品好坏的影响不大,中国已经有很多优秀的新生代摄影师,他们拍摄的西部风光和延时作品非常震撼,一些“爬楼党”的城市风光也很精彩,国际赛事中见到越来越多的中国摄影师获奖。中国地貌比澳洲更加多样化,雪山湖泊草原森林大海等等各种题材都有,有些地方四季分明,每个季节的景色大不相同,我也很希望有机会回到中国来拍摄些不同于澳洲的风光。





在你的作品中,技术和意识各占什么样的比例?


不同的照片和题材在技术和意识方面很难用统一的比例来划分,前期拍摄的技术层面很多摄影师都是比较接近的。要形成个人风格并让作品增强辨识度,意识起到很重要的作用。我会利用女性的视角以及对色彩和光影的敏感使作品更加细腻柔美,同时这也和每个人的艺术修养及审美鉴赏力有着密切的关系。


个人简介:朱静姝 (网名: Jingshu Zhu) 移居澳大利亚15年,现为澳洲扫海帮成员,Getty Image 签约摄影师。






 



评论
热度(127)